
行業/分類:其他手板模型加工
加工方式: 3D打印 使用材料: 樹脂
最小精度: 0.1mm 生產周期: 2~7天
產品尺寸: 7cm*7cm*12cm
后處理: 噴油
一、前期準備與設計規劃
需求確認與數據采集
若已有實物參考,需從多角度拍攝高清照片捕捉細節特征,尤其關注翅膀紋理、鎧甲鏤空結構和面部表情等關鍵部位。若無現成模型,則需通過手繪草圖或數字雕塑軟件創建基礎形態。
三維建模核心要點
推薦使用ZBrush進行高精度生物肌理雕刻,或借助Blender配合雕刻筆刷插件快速成型。對于掃描獲取的點云數據,需通過MeshLab或Netfabb進行拓撲重建,將散亂點云轉化為四邊形為主的流暢網格。建模時應預留裝配間隙,并在虛擬環境中預演部件拼接效果,確保接縫緊密且無明顯錯位。
模型校驗關鍵環節
重點檢查壁厚(脆弱部位需強化至2mm以上)、最小支撐角度以及空心率計算。復雜結構如披風可采用分層建模,便于后續分件打印。若涉及涂裝貼圖,還需提前完成UV拆分檢測。

二、3D打印實施階段
設備選型策略
小型精密部件(如眼鼻爪牙)建議采用SLA/DLP技術,其分辨率可低于50μm;承重結構可選FDM全金屬打印機,使用PEEK/PEKK等耐高溫材料;若需漸變色彩特效,可考慮PolyJet多材打印方案,但需注意單色成本較高。典型配置為例:主體使用類ABS樹脂保證抗沖擊性,眼部透鏡改用透明PETG材質。
打印參數優化
設置層高為0.05-0.1mm以提升表面精度,前三層延長30%曝光時間加固底部附著力。定期更新硅油涂層防止離型膜粘連,并保持加熱板60℃恒溫減少翹曲風險。針對特殊結構需調整路徑策略:羽翼采用樹狀分支支撐并隨機化接觸點,尖刺陣列切換螺旋上升路徑避免碰撞,中空管道每2cm預留泄壓孔防止鼓包。
三、后處理精修工藝
表面處理進階方案
先用氣動刻刀配合金剛砂磨頭清除支撐殘跡和合模線,隨后用環氧樹脂填縫并逐級打磨至800目水砂紙,實現準注塑級光潔度。仿石紋效果可通過亞麻籽油混合鐵礦粉調色劑噴涂,舊化特效則采用茶漬染色結合指甲劃痕技法??绮考蠒r,采用燕尾榫加彈性膠隱藏螺絲孔,肩胛骨連接處嵌入M2微型軸承實現可動關節,腳掌內加裝鎢鋼塊配重防傾倒。

四、質量驗證標準
功能性檢驗重點
進行1.2m自由落體跌落測試驗證結構強度,塞尺測量裝配間隙需均勻≤0.3mm。溫濕度循環箱測試(-20℃~60℃)72小時后尺寸變化應<0.1%,光譜儀比對潘通色卡確保ΔE<1.5。單個組件打印耗時約8小時,全套件(含8個部件)總周期約144小時。
五、常見問題解決方案
尖銳部位易斷裂:在Z軸方向增加加強筋,轉角處設置R=2mm圓弧過渡。
透明眼球發黃:改用耐候級PMMA樹脂,打印后立即貼覆UV防護膜。
飛行底座不穩:底部加裝3組釹磁鐵吸附系統,配合鋼板配重基座增強穩定性。
該流程通過系統化控制各環節參數,可產出兼具藝術表現力與工程可靠性的手板模型。首次制作建議同步開展DOE實驗設計,優化參數組合以提升成品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