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微信客服

在線客服
壓鑄燒附簡介
發布時間:2025年08月13日
壓鑄生產中出現的“燒附”現象通常指鑄件表面因異常高溫或化學反應導致的損傷,以及金屬液與模具間非正常黏附引發的脫模困難。以下是對該問題的系統性解析及應對策略:
當金屬液以高速沖擊模具型腔時,若局部區域溫度過高或散熱不足,會導致接觸面的金屬瞬間過熱甚至輕微熔化。此時暴露于空氣中的高溫金屬迅速氧化,形成黑色氧化物層或麻點狀缺陷。典型特征包括:鑄件特定位置出現暗色斑塊、表面粗糙度突變、嚴重時伴隨微小裂紋或金屬瘤狀凸起。此類缺陷多發生于充型末端、薄壁轉角或模具溫度不均勻區域。
主因追溯:
模具熱管理失效:缺乏有效冷卻導致局部熱量堆積,尤其高導熱性較差的銅鈹合金或復雜筋條結構易形成熱點;
脫模劑性能退化:噴涂量不足或選型錯誤(如低溫區誤用普通機油),無法承受高溫下的劇烈摩擦;
充型參數激進:壓射速度過高引發金屬液噴濺,動能轉化為熱能加劇局部溫升;
材料敏感性:某些合金元素(如錳、鋅)降低表面張力,使金屬更易鋪展并黏著模具。
改善路徑:
實施動態模具溫控:采用分區控溫系統,對易發熱區域加裝嵌入式冷卻管道,配合即時測溫反饋調節冷卻強度;
優化脫模劑體系:選用耐高溫合成酯類潤滑劑,通過霧化噴射確保型腔全覆蓋,必要時每間隔數模補噴一次;
重構澆注系統:調整內澆口位置避開薄弱壁面,增設緩沖槽減緩液流速度,減少金屬液對模壁的沖擊動能;
控制合金成分:嚴格限制低熔點雜質含量,對回爐料進行預處理去除氧化物夾雜。
黏附本質是液態金屬原子與模具基材間的物理擴散或化學鍵合。鋁合金中的鐵元素向模具鋼滲透,或銅合金與鉻鍍層的晶格匹配導致結合力驟增,均會引發頑固性黏模。宏觀表現為鑄件局部拉毛、頂出時異響,甚至撕裂模具涂層。
根源分析:
表面粗糙度超標:模具拋光不足導致微觀凹凸加劇機械咬合;
界面化學反應:高溫下金屬元素與模具材料的親和作用突破潤滑膜屏障;
冷卻速率失配:厚大截面凝固滯后,軟態金屬在脫模瞬間被強行剝離;
推出機構同步性差:頂桿受力不均造成局部應力集中,誘發二次黏連。
解決方案:
提升模具表面完整性:采用電解拋光至鏡面級別(Ra<0.2μm),定期進行激光掃描檢測修復磨損痕跡;
構建復合防護層:應用PVD沉積技術涂覆CrAlN等多元陶瓷層,阻斷元素擴散通道;
精準控制凝固進程:通過計算機模擬確定最佳保壓時間,確保鑄件主體凝固后再開模;
改進推出機制:設計液壓浮動頂板配合氣動振動器,實現平穩卸件,避免硬性撕扯。
某汽車零部件廠商生產鋁合金轉向節時,因型芯部位反復出現燒蝕痕導致報廢率達8%。經診斷發現該處冷卻水路堵塞造成局部超溫。整改措施包括:疏通原有冷卻通道并新增螺旋式隨形水路,改用含納米硼化物的長效脫模劑,最終使該部位溫度降至合理區間,表面合格率提升至99.5%。
另一電子器件廠家壓制鎂合金散熱片時遭遇嚴重黏模。通過將原電鍍鉻層改為類金剛石碳膜(DLC),并將推出延遲時間從3秒延長至6秒,配合氮氣吹掃輔助冷卻,成功消除黏附現象,生產效率提高20%。
熱平衡管理:建立模具溫度場監測網絡,關鍵部位溫差控制在±15℃以內;
潤滑體系革新:根據合金種類定制專用脫模劑,噴涂頻率與模具溫度聯動調節;
工藝窗口精調:運用CAE仿真優化壓射速度曲線,確保充型平穩無飛濺;
周期性維護:制定模具保養計劃,定期清理排氣道積碳,修復磨損的型面;
材料適配性測試:新開發合金需經過黏附傾向性試驗,篩選低親和力配方。
現代壓鑄正朝著智能化方向演進,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控模具溫度、壓力波動和脫模力變化,AI算法自動調整工藝參數。新型梯度復合材料模具的應用,可在工作面形成自潤滑微結構,從根本上抑制燒附現象。對于高復雜度鑄件,真空壓鑄與半固態成型的結合將成為解決此類缺陷的有效途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