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行業/分類:其他手板模型加工
加工方式: 3D打印 使用材料: 樹脂
最小精度: 0.1mm 生產周期: 2~7天
產品尺寸: 10cm*12cm*8cm
后處理: 噴油
1. 數據獲取
通過醫學影像設備,如 CT(計算機斷層掃描)或 MRI(磁共振成像)對心臟進行掃描,獲取心臟的詳細解剖結構數據。這些掃描會生成一系列二維圖像,包含了心臟不同層面的信息。
醫學影像數據通常以 DICOM(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)格式保存,這種格式包含了圖像的像素值、空間位置以及其他相關的元數據。
2. 模型構建
使用專業的醫學圖像處理軟件,將 DICOM 格式的圖像數據導入。軟件會對這些二維圖像進行處理,通過閾值分割、區域生長等算法,將心臟組織從周圍的背景中分離出來,提取出心臟的輪廓和內部結構信息。
然后,將處理后的二維圖像數據轉換為三維模型,這個過程稱為三維重建。重建后的三維模型以 STL(立體光刻)等格式保存,STL 文件包含了模型的三角面片信息,每個三角面片由三個頂點坐標和法向量組成,用于描述模型的表面形狀。

3. 模型優化
對生成的三維模型進行檢查和修復,去除模型中的錯誤、漏洞和不完整的部分。這可能包括修復三角面片之間的縫隙、填充孔洞、平滑模型表面等操作,以確保模型的質量和完整性。
根據實際需求,對模型進行適當的簡化和優化,減少模型的三角面片數量,提高打印效率和降低成本。同時,也可以對模型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,如調整模型的大小、方向和位置,以適應打印設備的要求。
4. 打印準備
根據模型的大小、形狀和復雜程度,選擇合適的 3D 打印技術和材料。常見的 3D 打印技術包括熔融沉積成型(FDM)、立體光固化成型(SLA)、選擇性激光燒結(SLS)等。對于心臟手板模型,通常會選擇具有較高精度和較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,如光敏樹脂等。
將優化后的模型文件導入 3D 打印設備的控制系統,設置打印參數,如打印速度、層厚、填充率等。打印速度會影響打印效率和模型的表面質量,層厚決定了模型的精度和分辨率,填充率則影響模型的強度和重量。

5. 3D 打印
啟動 3D 打印設備,按照設置的參數開始打印心臟手板模型。打印過程中,打印設備會根據模型的三維數據,一層一層地將材料堆積起來,逐漸構建出心臟的實體模型。
在打印過程中,需要密切關注打印狀態,確保打印過程順利進行。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,如材料堵塞噴頭、模型翹曲變形等,需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。
6. 后處理
打印完成后,從打印設備上取下模型,去除模型表面的支撐結構。支撐結構是在打印過程中為了支撐模型的懸空部分而添加的,通常需要使用工具小心地將其去除,避免損壞模型表面。
對模型進行清洗和干燥處理,去除模型表面殘留的打印材料和雜質。然后,可以根據需要對模型進行進一步的后處理,如打磨、拋光、上色等,以提高模型的外觀質量和細節表現。

7. 質量檢查
對打印好的心臟手板模型進行質量檢查,檢查模型的尺寸精度、形狀準確性、表面質量等是否符合要求。可以使用測量工具,如卡尺、千分尺等,對模型的關鍵尺寸進行測量,與原始數據進行對比,確保模型的精度在允許的誤差范圍內。
檢查模型的內部結構是否完整,有無缺陷或瑕疵。對于一些具有復雜內部結構的心臟模型,可能需要使用 X 光或 CT 等設備進行內部檢查,以確保模型的質量。